第154章 夜战与追不追的道理-《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3)页

    “将军一声令下,我等定当竭力效命!”

    众将并没有直接发表他们的意见,只是表达效忠之意。

    “好了!”鲍鸿摆摆手,笑道,“你们效命这个我自然不会怀疑,只是具体说这一战的可行性来说,以你们实际作战的角度来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启禀将军,末将以为,中军主力不适合接着骑兵大队之后就掩杀过去。”薛仁贵开口提议道,“仅仅是骑兵,跟着前队出发,那还不容易引发太多的混乱,可是如果是咱们中军跟着乘夜杀入阵中,被黄巾的乱军一冲,自己恐怕不一定能够保持阵型,甚至可能会引发自身骚动,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乱作一团!”

    鲍鸿闻言也是一愣,薛仁贵所说的他倒是没关注过,毕竟以他的阅历还说,《三国演义》之类的各种战争描述之中,夜战这种事情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就现实来说,通常情况下,黑夜对于军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传统的军队在夜间是不打仗的,需要休息,周围拉上警戒线,设置口令和岗哨,步兵连要设值班的阵地,防止敌人偷袭。

    古代不同现在,缺乏可控光源。除非皓月当空能见度稍好,否则满天繁星必然伸手不见五指,即便举火炬,如距离稍远也起不到作用。

    在此条件下,古代军队没有夜视装备、指挥手段落后、缺乏职业素质,完全不支持大规模夜战。白天行军作战都有跑散的,夜间作战更难指望,基本将军出了营门就无法有效掌握部队,与敌混战中自己人互砍的概率并不比敌人低,加上互相践踏、跌落沟谷的伤亡,战损比并不划算。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组织夜战的难度极大,夜盲症很多,部队也很容易迷失方向,自己造成混乱,哪怕是到了近代,各**队都力图避免进行夜战。

    比较可行的是集结少数精锐部队,在有效指挥和严明军纪的保证下,实施夜间骚扰、奇袭,给敌方造成巨大混乱。

    也就是薛仁贵所说的,派遣铁骑去冲杀是最靠谱的,至于让主力大军一起跟上去,那就有点坑了。

    事实上,铁骑冲入黄巾营帐之中的作用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不外乎就是引发对方的内乱而已。

    至于说铁骑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点根本是毋庸置疑的,众人都知道铁骑杀入阵中之后的结果。

    古代军队不仅缺少夜战能力,就是在夜间驻扎期间,也有可能无故骚乱。为此还有一个专有名词:营啸。

    盖因军队环境高度封闭、人员密度极高、军纪十分严苛,面对着冷酷的上级和凶残的敌军,军营尤其是战时军营里,从将军到士兵的神经都高度紧张。

    这种超乎寻常的紧张和压抑,可能会因某个士卒在睡梦中的一声惊叫,或者某件兵器的失手落地瞬间引爆,造成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将领完全失去对军队的掌控,紧张情绪加上暗夜的恐惧,士卒胡乱奔走、践踏、砍杀,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古代军队在夜间驻扎期间,对于喧哗、跑动、唱歌都是立刻处决。

    所以说,就算是没有大军主力出动,有铁骑杀入阵中,基本上就能造成对方强烈的骚乱。营啸也可以说所谓的炸营是必然的事情。

    大凡夜间对敌作战,必须多多利用火光和鼓声,以便扰乱敌人的视听,使它不知采取什么计策防备我军。这样,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夜间作战要多用火光和鼓声(来迷惑敌人)。”

    春秋时期,越国进攻吴国,吴军凭据笠泽进行防御,与越军隔水对峙。越王勾践把越军部分兵力编成左右两军,乘着夜暗击鼓呐喊而交错前进,吴王夫差则分兵防御。于是,越王亲率中军主力,悄悄渡过笠泽,直趋吴军主力而击鼓进攻,吴军大乱,越军一举而打败吴军。

    这些东西虽然说明了炸营的危害性,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骚动的传染性。

    很明显的道理,营盘构建的时候,肯定不是没做准备。一方面相互联系,一方面也是一扎归一扎,如果不是营啸骚动的传染性太大,或许分分钟就能够镇压下来了。

    所以说,如果薛礼率领的大军主力过早的投入战场,那么很可能就是不但没有能够达到与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把自己也给牵扯进去。被那种骚乱的气氛所感染,无法保持镇静,把自己也陷进去了。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在比较恰当的时机杀进去,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说夸张点,那就是兵不血刃就能够开始招降俘虏了。

    可以说,越是训练严格的军队才能在夜战中占据上风。这也是众多军师们提出这个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