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初稿也有属性?-《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3/3)页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但是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谓的“盛世圣君”形象系后人建构与美化,其实他本人及其统治时期存在许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当然,就守成之帝而言,武功不是关键,文治才是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你要是发展比人家快,武功差点也能靠着基数平推对方。这也是人们并不看好南明、准噶尔之类的原因,国力不成比例,推掉对方不是很轻松吗?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根本上也是带着对满清的有色眼镜在看这个问题了。
汉唐对付的异族难道综合国力超过中原?并没有,那为什么那个战绩就大吹特吹?因为匈奴相对来说比准噶尔更强?但还不是弱于中原。本质上岂不是没有区别?
言归正传,只能说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客观,本身只要是人对事物的认知,就带着他本身对问题的认知了,这就已经是主观态度了。
“乱入第四名武将,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统率88,武力46,智力90,政治90。”
“于谦?不是那个写什么诗词来着的吗?这么利害,两门都有90?”鲍鸿疑惑道。
“《石灰吟》!”系统笑道,“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怎么说也是兵部侍郎之类的,民族英雄,能力还是有些保证的!”
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后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蒙古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敌军最后通牒。
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见死伤惨重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大,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钉,一个不小心被于谦反攻过来恐怕后果堪虞。就卖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于谦抗敌之功,却恨于谦不听蒙古兵之劝,几乎命丧刀下,就找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一泄私愤。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土木堡那个事情我听说过一些!”鲍鸿疑惑道,“不过听他们的意思,似乎都是再说明英宗能力很强悍,做俘虏还和蒙古人混的关系密切,然后被放回来之后还能夺回皇位可以说是一个很厉害的家伙了。没想到他居然会因为于谦没有为了他投降什么的而拿下他甚至将之斩首?这也太夸张了吧?”
“你也是想太多了!”系统冷笑道,“皇帝也是人,也都有七情六欲,你要是真的指望皇帝就能雄才大略,完全说什么以大局为重之类的废话,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