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溃灭的汗国-《大唐西宁王》


    第(2/3)页

    八万大军被不足两万坚昆人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四位大部帅中有三个人被阿热砍掉了脑袋,剩下一个跪在反叛者面前,像狗一样摇尾乞怜。

    伟大的回鹘王国如风中败絮,一夜飘零。

    那封改变了整个草原命运的书信里究竟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甚至究竟有没有这封书信的存在也开始有人怀疑。阿热从未承认接到过什么书信,他一直坚称是在还乡的路上遇到虎卫的袭击才不得不奋起反抗的。当然,反叛者的话不足采信。

    掘罗勿的家人倒是承认有那封信,但信里的内容却不是如传说中的那样。掘罗勿长子纳洛瓦一口咬定书信是他帮父亲起草的,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

    纳洛瓦回忆当时的情形说,黠戛斯人在大石城下吃了败仗,为了泄愤也是为了补充给养,就在草原上大肆掠夺,父亲知道后忧心忡忡,生恐野蛮的坚昆人会因此酿出祸患。

    纳洛瓦说自己的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距离王庭三百里的新月谷暂时借给坚昆人居住,并调拨粮草支援他们过冬,等来年春季再打他们离开。为了防止黠戛斯人不守规矩,父亲还请示了可汗,出动虎、鹰卫前往警戒。

    至于黠戛斯人为何突然攻击王庭,纳洛瓦解释说这完全是虎卫的错,他们不体恤坚昆人新败于契丹,急切要报仇的躁动心理,抓住他们的一点小错,不依不饶,屡屡挑衅,终于激起坚昆人的反抗,等到阿热起兵攻击鹰卫时,他们又按兵不动,见死不救,致使鹰卫溃败。王庭北门大开,终于酿成了不可收拾的结果。

    掘罗勿的儿子沉痛地责问道:一位当国宰相,在汗国面临危机时,使用绥靖手段羁縻强敌,又动用军队予以监视,这难道也有错吗?

    当然,始作俑者的辩解不信不也罢。

    作为局外人,契丹乌隗部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告诉草原上居民:掘罗勿勾结阿热的那封信是真实存在的,作为权倾草原的宰相,拥立新可汗的第一功臣,他不能容忍有人对自己不敬,他要借坚昆人的手除掉那些对他不敬的人,譬如说虎卫的大部帅赤露,谁都知道乌介特勤是掘罗勿的政敌,谁又知道赤露是乌介特勤弟弟葛捻的亲信呢?葛捻曾任虎卫大部帅,因为兵败鄱阳谷而被彰信可汗罢职,他的大部帅做不成了,但虎卫还掌握在他的手里,新任大部帅赤露就是他的铁杆亲信,对他言听计从,葛捻,一个闲人,在虎卫却仍然说一不二。

    这让掘罗勿气愤,更让他惊恐,他虽然掌握着鹰狼两卫,但两卫加起来的战力也不及虎卫,事实上龙卫的战力也不及虎卫,这就意味着,如果哪天那位躲在山谷里牧羊的乌介特勤想重返王庭当政,他掘罗勿是万万阻止不了的。到那时他只能让出当国宰相的宝座,灰溜溜地退回故乡,在虎卫的阴影下苟延残喘,甚或他连能否平安走出王庭都是个未知。

    虎卫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这就是他勾结阿热的初衷,借坚昆人之手打垮虎卫,等他们两败俱伤,再对坚昆人下手。到那时,自己既除掉了王庭内的潜在威胁,又能一举平息了困扰回鹘汗国已久的西北边患。实在是一举两得。

    乌隗部领加勒古杜说:乌隗部一直是汗国忠实的臣民,从无反叛之心,因为大石城人对王庭不敬,故而出兵讨伐,这点是得到彰信可汗赞许的,否则为何围城一年,也没有见天狼军来讨伐问罪呢。所谓掘罗勿宰相欲借坚昆人之手讨伐我部的谣言完全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编造者用心歹毒,用意就是要挑拨契丹人与回鹘人的不和,他好浑水摸鱼。我契丹乌隗部领加勒古杜在此向长生天誓:契丹人与坚昆人绝不并立于同一个蓝天之下,你死我活,不死不休,我部将倾尽全力助回鹘人复国,把卑劣的反叛者逐出草原,打回老家。

    契丹大统领的话迅传遍草原,逃亡中回鹘人认同了他的忠心,也相信了他的辩解,看起来的确是掘罗勿利欲熏心,导致了今天的悲剧,这与契丹人无关,他们不是敌人而是可以信赖的朋友。

    契丹人是回鹘人的朋友,这一点在以前如果还有所怀疑的话,现在每个神智正常的人都不应该再有所怀疑。

    原因嘛,很简单,在大石城下,冒着族灭危险重创坚昆人的正是契丹的乌隗部,坚昆人那时候有十万之众,而乌隗部的骑兵加在一起也不过三万人,而且因为一场可恶的白灾他们的马儿瘦的像驴,人虚弱的甚至抓不紧手中的弯刀。

    现在契丹人和被长生天抛弃的回鹘人站在一起,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凶恶的坚昆人和回鹘人中的败类,利欲熏心,引狼入室的掘罗勿等人。

    掘罗勿们还在极力辩解,他们大声嚷道:坚昆人为什么跨越万里来到大草原,不正是贪婪的契丹人引来的吗?没有他们围攻大石城,坚昆人为什么会来?

    但他们的辩驳除了他们自己,没人再相信他,一个勾结外族祸害部族的人,不能得到族人的原谅,也不配再得到族人的效忠,他扶持的可汗也是伪可汗,不会得到草原人的效忠。当然,人们痛恨掘罗勿,痛恨坚昆人,也不一定代表着他们就喜欢契丹人,事实上,他们对自称为朋友的契丹人很冷淡,冷淡之外还有一层深深的鄙夷。

    这种冷淡和鄙夷让杨昊的“慎杀令”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在进击回鹘王庭的途中,为了掠夺更多的子女玉帛、牛羊马匹,乌隗部各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嗜杀成性。为了戴正头上的“仁义之冠”,也是为了避免事后被上峰追究,各营在抢掠之余,对所有活口一个不留,奴隶的话不足采信,牛羊玉帛又不会说话,如此只要把能说话的全部砍尽杀绝,则所有的罪恶看起来就能一笔勾销。

    在这场疯狂的追逐杀戮中,草原上的财富生了巨大转移,昔日的贵族如今沦为乞丐,原先一文不名的穷人现在牛羊成群,奴隶盈门,大石城凭借它的高墙深壕和强弓硬弩,现在成了草原上的唯一的避难所,数以万计的贵族、富户携家带口,驮着他们累世积攒的财富来到这座“千年不落之城”。大石城一夜暴富,繁华程度直逼千里之外的长安城。骤然增加的财富迫使杨昊改变自己的主意,他公然撕毁不久前与隐逸啜订立的协议,废黜他城主的身份,而将整个大石城拿到了自己手里,他要做这个北长安的主人。
    第(2/3)页